郭宏之副校長談讀書、文學和生活

發布者:劉鎮發布時間:2017-03-16浏覽次數:399

313下午320分,由我校澄園書院主辦、澄典讀書會承辦的“讀書·文學·生活”講座在澄典書屋二樓舉行,此系澄典書屋啟動儀式暨澄典講堂第一講,邀請了副校長郭宏之作為主講人,他以其深厚的文學功底,與廣大愛好文學的同學們暢談讀書、文學和生活。

 

中國人的詩書傳統

首先,郭宏之定義《史記》為一部文史哲一體的著作,《報任少卿書》中司馬遷所陳的撰書宏願正是他的人生追求,而每一段“太史公曰”也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無獨有偶,《老子》和《孔子》也都是兼具文學性和哲理性的教化之作。郭宏之提出了中國是詩教之國的觀點,從《詩經》開始,“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詩歌也就有了教化的作用,以杜甫為例,他詩作中的家國情懷就極富感染力,至今為人所傳頌追思。同時,中國也有着通才傳統,所謂德才兼備、文武雙全,辛棄疾、範仲淹、王陽明、曾國藩都是坐可朝堂獻策,起可殺敵報國,文采斐然流傳後世的風流人物。

 文學的起源與興衰

講到文學,郭宏之告訴同學們,沒有文本時就有了文學,像《荷馬史詩》在誕生時就是說唱,但有了文本也不等于文學,如甲骨文是文字,但其主要功能在于占蔔,先有了文學作品才有了文學,文學是對文學作品的再整合、研究和升華。“文學”在公元438年南朝宋文帝在南京的太學設立“文學科”時正式提出,蕭統的《昭明文選》也正是這一時代的産物。之後文學在唐宋時興盛,詞賦與策論等同時作為科舉的考試科目,成為學子入仕的必修學問。而在宋之後,元朝一度取消考試,明朝後八股取士愈加腐朽,文人将才情寄予民間,創作了大量的元曲、戲劇和小說。 

文學與生活

文學也不僅僅是陽春白雪,郭宏之娓娓道來文學與生活的交融。文學豐富了生活,讀書論道使人情趣高雅,景緻入文别有一番詩意;文學創造了生活,正如我們南審校區的建設,處處詩情畫意、鳥語花香;文學支撐了生活,現如今文學職業化方興未艾,在座文學專業的學生們将來很大一部分人就會以文學為業。郭宏之也提出了生活哺育文學的願景,優秀的文學作品一定是來源于生活,并不隻有文學專業的人才能寫出好的作品,隻有生活才是創作永遠的老師。

講座最後,同學們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郭宏之親切認真地給予了解答。


    本次由郭宏之主講的澄典講堂第一講“讀書·文學·生活”,為澄園書院澄典書屋啟動劃下了圓滿句号。澄典書屋,作為澄園書院精心為學生打造的一個極具藝術和人文氛圍的閱讀場所,是積極響應學校開展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舉措。歡迎全校愛讀書有情懷的同學們來澄典書屋,閱讀分享,以書為樂!